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刘鸣华研究员应邀作“名师讲坛”报告

发布时间:2025-05-26浏览次数:10

202552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刘鸣华研究员应邀做客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app“名师讲坛”,在学院报告厅作题为“超分子手性、纳米拓扑结构与圆偏振发光”的学术报告。报告由郑丽敏教授主持,郑教授简要介绍了刘鸣华研究员的学术履历及主要科研成果。学院副院长叶德举教授向刘鸣华研究员颁发了“名师讲坛”纪念铭牌。beat365多位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会,并积极参与讨论。

报告中,刘鸣华研究员系统阐述了手性现象从微观粒子到宏观物质的多层次特征及其科学意义。他首先回顾了手性的基本定义,通过生命科学实例强调手性在药物研发中的关键地位,并以沙利度胺事件为例,深入分析了手性药物对生物活性的深远影响。在超分子手性研究方面,刘老师详细讲解了体系的动态性、手性传递及对称性破缺等核心问题,并结合实验案例,展示了非手性分子通过自组装生成手性结构的机制,以及溶剂、光照等外部因素对超分子手性翻转的调控效应。在纳米拓扑结构研究方面,刘老师分享了团队在莫比乌斯带、环状等纳米级拓扑组装体设计与构建方面的创新成果,探讨了其于新型材料科学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关于圆偏振发光研究方面,他进一步分析了分子层次及超分子组装对发光性能的增强机制,指出液晶相结构对圆偏振发光强度的显著提升,并展望其在显示技术与信息加密等前沿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对称性破缺的实现条件、多重手性中心的协同效应等问题展开了积极讨论。刘老师以“分子位阻与溶剂微环境调控”为例,详细阐释了对称性破缺的设计思路,并就手性动态行为和亚稳态结构等学术前沿问题进行了精彩回应。多位教师还结合自身科研方向,就手性信号放大、超快光谱检测等研究内容与刘老师深入交流,学术讨论气氛浓厚。整场报告融合基础理论与前沿进展,为师生提供了超分子手性领域的全新视角,激发了与会学生对手性功能材料的研究兴趣。


 

刘鸣华研究员简历:

刘鸣华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94年在日本埼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4-1998年先后在日本理化研究所、东京农工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至今。2013.6-2018.9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纳米功能材料 自组装体系的超分子手性。获2024年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目前任中国化学会手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Wiley期刊”Chirality”主编。


Baidu
sogou